1
著名的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?薩提亞說:“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,這聯系或許影響一生。”
每個孩子在面對這個未知世界時,無時無刻都會受到家庭的影響。
父母的思想觀念、性格特點、行為方式、夫妻關系等,不知不覺間就沉浸在他們的心靈深處。
可以這么說,每個孩子一生路途的背后,都隱隱浮現原生家庭的影子。而父母之間破壞性的沖突,對他們的影響深遠。太多的心理研究證明:6到12個月的嬰兒,即便在睡著時,也會對父母爭吵時的語調有所反應。
從1歲開始,嬰兒就具有分辨父母情緒和感知沖突的能力了。即使是已經成年的孩子,對父母之間的沖突仍然異常敏感。孩子永遠不會因為習慣而忽略父母之間的破壞性沖突。
耶魯大學醫學院兒童和青少年研究與教育項目主任瓊·考夫曼曾長期跟蹤研究兩組兒童,其中一組是快樂健康的兒童,另一組是處于父母長期不和、在忽視或受虐行為里的兒童。
結果發現,長期處在父母不和的環境中、遭遇情感創傷的孩子,DNA出現了近3000處表觀遺傳變異,23條染色體均都受損。受損的那部分,主要是負責鎮定壓力反應的基因。
這是相當可怕的現象。他們如此形容:如果用汽車來比喻孩子,那么這些孩子身上,有一組關鍵的剎車片失靈了。
2
父母的每一次破壞性沖突,不經意間會在孩子的人格形成里留下傷痕,宛如海浪拍打礁石,總是會激起朵朵浪花。
影響孩子的親密感
我們的喜怒哀樂都會牽動他們的情緒,雖然他們并不知曉如何正確的表達。
特別是7歲前的孩子,正是克服羞恥、懷疑、內疚感的關鍵期,也是從這個世界中獲得信任、主動、自主感的重要期。
他們從社會環境里接受的是家庭和睦的信息,但父母的不和,與他們所接受的信息相違背。他們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關系。有許多人恐婚,背后的原因只有一個:他們的父母一生都在吵鬧沖突,死磕到底,讓他們覺得婚姻沒有任何意義。
影響孩子的責任感
幼年期到童年期的孩子,正處在自我完善的成長期,對這世界充滿自我。他們會做些出乎意外的事(不吃飯、不做作業、生病、自殘等)來分散父母的注意,力圖讓父母不爭吵,他們不自覺地承擔起家庭的拯救者這個角色。
如果是天生內向氣質的孩子,往往會成為無能者或者冷漠者。當他們發現無事無補時,心里就生發莫名的愧疚:我不好,我沒用,我無法做爸媽的粘合劑。
知乎上許多網友談到童年時面對愛吵架的父母時,往往都充滿內疚:我沒有用,不能幫助他們。
影響孩子的安全感
孩子一看見父母吵架,他就會失去安全感。連他最信任的父母都如此暴躁,這世界他還能相信誰?
因此在孩子面前吵架,最好夫妻要在孩子面前和好。
過早的懂事
他們往往會比同齡的孩子更成熟、更懂事。
過早懂事的孩子讓人心疼。
星爺周星馳,看著父母從不和到爭吵最后離婚,而后母親靠一人之力供他們兄妹三人長大。
當他功成名就后,在一次節目中,他母親說:有一次,她特意買了雞腿給孩子吃,可星爺居然把雞腿掉在地上,為此她耿耿于懷幾十年。
星爺說出真相:如果我不把雞腿扔在地上,你會吃雞腿嗎?
3
生活本來就是一首交響曲,充滿來自不同的聲音,或許美好,或許陰暗。
我們應當如何做,才能讓那不和諧的聲音在孩子心里沒有形成傷害呢?
避免破壞性沖突
沖突有兩種,一種是有利于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沖突,一種是傷害身心的破壞性沖突。
建設性沖突往往是因為各自的看法、見解等不同而形成。是出于明確邊界,釋放情緒,解決問題的目的而發生。
但在沖突的過程中,要努力控制情緒,避免成為破壞性沖突。
破壞性沖突包括:
言語攻擊:辱罵、侮辱、威脅……
身體攻擊:毆打、推搡……
冷戰:回避接觸、分居、離家、生悶氣……
對孩子坦誠
告訴孩子,爸爸媽媽有意見不一致的事,這是很正常的現象,沒有兩個人能夠在所有的事情上意見一致。
當孩子的面和好
在孩子面前發生沖突,就要在孩子面前和好。
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批評、責罵對方。
讓孩子知道:吵架是暫時的,所有的沖突都會過去。
告訴孩子,我們還是愛著他
給孩子愛的保證,讓孩子真正感受到我們愛他。
電影《怦然心動》中,小女孩朱麗一家感情融洽,但生活比較清貧。有一天爸爸媽媽發生激烈地爭吵,因為爸爸把家中大部分錢拿來照顧智障的弟弟,從而使生活拮據。
朱麗覺得是自己引發了父母的爭吵,心里非常難過。
當爸爸媽媽冷靜下來后,爸爸對朱麗說了親情的重要,也表白對媽媽和孩子們的愛與感謝。
媽媽也告訴朱麗,媽媽一直都愛爸爸,也一直愛她。
于是,朱麗從傷心難過的情緒中走出來,開開心心地把院子收拾得井井有條。
不要讓孩子站隊
很多時候,我們會把孩子拉進來,讓孩子做評判,或者讓孩子站隊,這并不可取。甚至有的家長責怪孩子在爸爸媽媽吵架時,你沒有幫媽媽(爸爸)說話;或者沒有勸我們不要吵架。
告訴孩子:爸爸媽媽的事與你無關。
不要過早地讓孩子背上沉重的枷鎖,他們沒有義務為我們的不良情緒承擔責任。
我們是孩子的心之所在。他們愛我們勝過我們愛他。當他們學著用眼睛看世界,用耳朵聽世界之始,便依賴于我們,此時,我們就是他們的全部幸福。而我們能在孩子童年時期,給他們最好的禮物便是父母相愛的環境。
轉載自公眾號:兒童心理課堂(ID:guanaibaby)